设为首页|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
行业新闻
他国治雾霾对中国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4-10-29 09:01 来源:华电国威
  世界卫生组织(WHO)“2014年城市户外空气污染数据库”显示,世界年平均PM2.5浓度最高的20个城市一半来自印度,没有一个中国城市上榜。在27日举行的中捷经贸洽谈会上,中国电子系统工程第三建设有限公司、四川鑫超越公司与捷克诺曼环境技术股份公司签署协议,在四川建设总投资超25亿元的“中捷先进环境技术产业园”,引进捷克技术缓解雾霾

  在中国,雾霾天气频繁出现,多城市被灰色浓雾笼罩,数以百万的居民戴着口罩外出。雾霾最终应如何治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应如何展开,我们需从哪些方面努力,雾霾治理哪种方法更有效,诸多问题正在研究中。然而,雾霾并非中国独自遭遇的问题,无论发达国家抑或是发展中国家,都曾经或正在面临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雾霾如何有效实现治理,是一个世界性话题。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其他国家是怎么治雾霾的,看看对我国可以有什么启示。
美国:

  1943年7月26日清晨,当美国洛杉矶的居民从睡梦中醒来,眼前的景象让他们以为受到了日本人化学武器的攻击:空气中弥漫着浅蓝色的浓雾,走在路上的人们闻到了刺鼻的气味,很多人把汽车停在路旁擦拭不断流泪的眼睛。政府很快出来辟谣,这不是日本人的毒气,而是大气中生成了某种不明的有毒物质。这是洛杉矶有史以来第一次遭受到雾霾的攻击,这里的居民们以为这只是偶然的天气现象,他们不知道他们面对的将是一场长达半个世纪的雾霾战争。

  此后,洛杉矶政府开始着手解决污染问题,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成果有限,这一情况直到1970年《清洁空气法案》的出台才改变。上世纪60年代末催化式排气净化器的发明从技术上解决了汽油燃烧不完全的问题。同时监管者依照新的法律,规定所有汽车上必须装上这种净化器。此举被认为是治理洛杉矶雾霾的关键。通过长达十余年的努力,洛杉矶的空气开始慢慢转好。

英国:

  1952年伦敦经历了举世闻名的“伦敦烟雾事件”。因为空气污染,整个城市被烟雾笼罩,短短两周之内,由于污染而导致的死亡人数就超过了4000人。今天的伦敦,空气质量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善,烟雾事件时期的首要污染物SO2年均浓度下降了近99%。

  1956年的《清洁空气法》是专门针对伦敦烟雾事件的一部法律,大力推广使用无烟燃料,冬季采取集中供暖。此外,英国还出台了《污染控制法》、《环境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来控制空气污染。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整治措施,包括:调整能源结构,改善产业结构,设立烟尘控制区,重点逐渐转向机动车污染控制等。通过50余年的不懈努力,伦敦乃至整个英国的空气质量得到了基本改观。但直至今日,根据欧洲环境署公布的欧洲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数据显示,伦敦仍为欧洲空气质量最差的首都。

意大利:

  在法国的邻居意大利境内,机动车单双号限行并不属于新鲜事。据悉,意大利的机动车单双号限行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采取此项措施并非因为污染,而是在石油危机后,为了节约能源、降低碳氢化合物进口。当时,机动车限行仅在周日实施,根据车牌尾数单、双号分周交替上路。进入20世纪90年代,意大利重启限号措施,以应对污染。首先是对抗汽车尾气,后来逐渐发展到可吸入颗粒物PM10。

  据报道,意大利的市政府也可以针对污染较为严重的汽车采取禁行措施。如15日,在格林威治时间6时30分至19时30分期间,罗马市中心特定区域针对此类车辆禁行。另外,意大利大部分城市还实行了其他措施以限制车辆出行。如在“无车日”(通常是周日)那天的某些时段,在范围广阔的“绿色”区域全面禁行。不过,电动汽车与混合动力汽车通常不在禁行之列。

日本:

  1952年冬天,由于大规模燃煤取暖,东京的黑烟淹没太阳光。蓬勃的经济发展使日本不断拓展工业地带,空气污染等“企业公害”蔓延至非工业城市。1961年,新兴工业城市由于石油冶炼和工业燃油产生大量废气,导致当地居民呼吸系统疾病剧增。随着城市化率上升,人口向东京、大阪和名古屋三大都市圈集中,城市生活环境污染成为主要环境问题。1965年日本的注册汽车为188万辆,1975年达到678万辆,私人汽车的普及加剧了空气质量的恶化。

  日本推进环境立法包括《公害对策基本法》、《大气污染防治法》修正案、《无过失赔偿责任法》等,《公害健康被害补偿法》更是明确了污染者的费用负担原则。日本治理大气环境,除了立法机构和行政组织,企业也积极参与。日本政府先是开始调集专家分析大气污染的原因,得出结论主要是由于光化学烟雾,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工厂和汽车排放的废气。找到根本原因后,政府开始分阶段进行治理。前20年主要聚焦在对工厂的治理上,后20年致力于汽车污染治理。同时,日本政府请专家替工厂想办法减排,日本政府还大力修建四通八达的铁道交通网,开车上班的人越来越少,坐电车已成为人们的主要出行方式,家庭汽车的使用也大幅降低。日本在这场夺回蓝天的“保卫战”中打了一场胜仗。

法国:

  2014年3月,巴黎遭遇了17年来最严重的雾霾。从3月10日开始,巴黎每立方米空气中的PM10含量连续5天超过了80微克这一安全标准。而欧洲环境署(EEA)公布的数据显示,13日巴黎的PM浓度达到每立方米147微克。

  为应对雾霾天,巴黎市政府采取了单双号出行、公共交通免费等一系列措施。措施包括:出动700警察 汽车限行;耗资3430万公交免费;下调20公里 全城限速等。事实证明,铁腕+银子的治霾手段果然不错——不但空气质量有所改善,而且交通拥堵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有法国网友在留言中不无调侃:天哪,我从没见过这么通畅的环路!

巴西:

  上世纪60至70年代,巴西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巴西奇迹”,其环境也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70年代中期起,化工基地库巴唐市化工工厂的烟雾排放日益严重。在有毒烟雾的长期熏染下,当地大批植被不断死亡甚至导致物种消失,工厂工人和附近居民罹患呼吸道、心脑血管疾病者增多。至80年代初期,该市被联合国认定为全球十大污染最严重城市之一,被称为“死亡之谷”。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巴西政府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修改宪法,将环境保护纳入行政、刑事和民事范围,对破坏环境行为进行严格执法和惩处;建立政府、企业和民众共同参与的环境保护机制;宪法明确规定国家政权及公民保护环境的权利和义务;建立环保官监察制度和环保许可证制度。1991年,巴西正式成立环境部,成为内阁中具有一票否决权的强有力部门。

  在
霾深雾重的日子里,风电被赋予了特别的期待,但是囿于输送“公路”并不通畅,原本可以助力蓝天的风电,依旧免不了“窝电”的窘境。其实不只是风电,在过去几年里,不少新能源制造业受政策刺激作用影响出现了迅猛的增长,又因为失去政策的青睐而陷入低谷。风能、光伏能否弥补“减煤压煤”后的能源消费缺口?新能源产业如何走出产能过剩仍急速增长的怪圈?结合国外治雾霾的方针,看清我国实际情况,究竟该怎么把各项政策落到实处,有待我们的共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