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
行业新闻
削减PM2.5污染 特高压输电大有可为
发布时间:2013-04-17 10:21 来源:华电国威
   PM2.5污染严重,雾霾天气呈现大面积、连续性特征,大量燃煤及机动车尾气排放是较为公认的主要原因。就污染治理来讲,存在一些快速见效的措施,主要是在现有基础设施、生产能力下,通过优化运行,达到减少化石能源消费、降低污染物排放的效果。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需要转变经济能源电力发展方式,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涉及大量新增基础设施、固定资产的科学规划和建设,并带动存量设施的关停或升级改造,这些都属于长效措施。

   特高压输电项目在两年左右就可建成,可促进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开发、输送和高效运行,也可以带动我国煤炭利用、煤电建设的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起到减低污染物排放、减轻空气污染的效果。可以说,加快建设作为能源输送大动脉的特高压电网,将是减少东中部地区PM2.5污染及雾霾天气发生的关键举措。

   中东部:优化煤炭消费结构,加快电动汽车发展

   降低我国东中部地区PM2.5等环境污染,需要优化煤炭消费结构,加快电动汽车发展。

   优化煤炭消费结构,就是加大煤炭转化为电的力度,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发达国家发电用煤占煤炭消费的比重一般达到70%以上,美国则超过90%,而我国目前仅55%左右。未来我国发电用煤的比重将不断加大。一方面新增煤炭消费将主要用于发电,另一方面对目前占煤炭消费总量23%左右的工业和居民生活直接燃烧用煤,需要逐步转化为发电用煤,并将煤电主要布局在远离我国PM2.5污染最为严重、人口最为密集的东中部地区,在西部北部煤炭产区加快建设大型坑口煤电基地。这将大幅度减少东中部地区的煤炭消费,由此带来的东中部地区能源供应缺口,除在东中部加快建设清洁能源发电、增加燃气利用外,将主要由西部北部输送过来的清洁电力来弥补。

   大力发展电动汽车,通过电动汽车发展、以电代油,从而降低汽车尾气污染,可以根治由汽车尾气带来的城市污染顽疾,对像北京、上海等特大型城市的环境质量改善意义重大。但我国电动汽车目前还处于研发实验阶段,在短期内还难以取得显著效果。

   西北部:推进特高压跨区输电通道建设,优化煤电布局

   降低我国东中部地区PM2.5等环境污染,还需要同步推进西部北部煤电基地及特高压跨区输电通道建设,优化煤电布局,是改善我国东中部地区环境质量的重大举措。

   根据前面的分析,优化煤炭消费结构、增加电煤消费是改善东中部地区环境质量的有效途径。但如果延续目前将煤电主要布局在东中部地区的发展方式,东中部地区的煤炭消费总量还会大幅度增加,虽然燃煤发电具有集中高效控制环境污染物排放的优势,但大规模增加燃煤电厂建设,势必会增加东中部环境改善的难度。同时,未来我国煤炭生产将主要集中在晋陕蒙宁新等西部北部省区,大规模在东中部布局燃煤发电,长期困扰我国的煤炭运力紧张、电煤供应保障度不高的煤电运矛盾,将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因此,无论从改善东中部环境质量,还是从根本上解决煤电运难题,都迫切需要将未来新增煤电主要布局在环境承载力裕度较大的西部和北部煤炭产区。根据国家电网规划方案,即使不考虑将直接燃烧的工业和居民生活用煤逐步转化为发电用煤,2010〜2020年间我国东中部地区仍将新增2.4亿千瓦的煤电电力受入需求,2020年东中部地区少燃烧5亿多吨煤炭,将有效支持这些地区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同时输煤输电并举,东中部地区利用洗精煤,可提高已有电厂燃煤质量和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物排放。

   如此大规模的跨区煤电输送需求,加之我国西部北部煤电基地与东中部能源消费中心的距离一般为800〜3000公里,现有输电技术难以承担如此电力传输重任,加快特高压输电建设将是最佳选择。

   特高压跨区输电解决清洁能源消纳难题

   改善我国环境质量,需要风电和光伏发电等新能源的迅速发展,水电也需要大规模开发,解决清洁能源发电消纳难题,特高压跨区输电加快发展将是必然之选。

   特高压输电使“三北”地区的风电、光伏发电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消纳,这将大幅提高我国电力系统对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接纳能力,为实现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开辟了强大电力输送通道。研究表明,如果仅考虑本省内的风电消纳能力,2020年全国可开发的风电规模仅为1亿千瓦左右;而通过特高压跨区联网,全国风电开发规模有望增加一倍。2020年,我国水电开发规模将达到3.5亿千瓦,其中跨区输送规模将达到7500万千瓦。

   综上所述,特高压电网作为能源跨区输送的大动脉,是改善我国东中部地区环境质量的核心举措,必须加快发展。初步测算表明,综合考虑特高压电网促进清洁能源发展、推动煤电布局优化这二者因素,2015年与2020年电力行业对东中部地区PM2.5污染,将分别比2010年降低24%与39%。如果进一步考虑以电代煤、以电代油,我国东中部地区PM2.5污染治理效果还将进一步显著提高。

<